1.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 2.央视影像馆(全频道) 3.央视探索类纪录片 4.央视自然类纪录片 5.央视国际频道纪录片 6.央视综合频道纪录片 7.世界风光旅游纪录片
8.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 9.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 10.美国历史频道纪录片 11.英国BBC文史纪录片 12.英国BBC自然纪录片 13.外国MKV超清纪录片 14.北京BTV纪实片
15.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 16.中国视屏网纪录片 17.中外战争纪录片专辑 18.中外工程纪录片专辑 19.二次世界大战电影集 20、奥斯卡获奖电影集 21.欧美电影名星集
22.战争&历史电影集 23.央视佳片有约 24.中国古代电视剧集萃 25、中国现代电视剧集萃 26.欧洲电视剧排行榜 27.美国高分电视分类集 28.美国电视剧排行榜
29.国英双语电影-单集 30.国英双语电影-合集 31.日本HNK及韩国纪录片 32.动画电影少儿视屏集 33.凤凰卫视及港台纪录片 34.绝美风景音乐风光片 35.第一视角周游世界各地
36.欧美纪录片大全(增补辑) 37.世界遗产名录视频大全 38.中国4A-5A级景区视频 39.欧美高分纪录电影集 下载经典视频库视频清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名录 > 非洲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肯尼亚 2001 拉穆古城

 

 

肯尼亚 2001 拉穆古城 [央视新闻]探秘肯尼亚拉穆古城成片.mp4
肯尼亚 2001 拉穆古城 非洲肯尼亚驴岛,不仅有很多青花瓷器,还有600年前中国人的后裔.flv

 

肯尼亚 2001 拉穆古城

拉穆古城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作为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肯尼亚拉穆古城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中文名 拉穆古城
外文名 Lamu Old Town
国 家 肯尼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1

简介

作为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肯尼亚拉穆古城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古城的人们正在寻求发展与传统之间的平衡。
位于肯尼亚东部的拉穆古城其实就是一个濒临印度洋的小岛。一踏上这个小岛,就会有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港口边矗立着几个世纪前的大炮,手工艺人们在一凿一凿地雕琢木门。数百年来,岛上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出岛,进岛如果不是骑驴就要乘船。狭窄曲折的街道只能供步行者或者是驴子来往。岛上共有2万多渔民居住,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男人们仍然穿着长袍,女人用黑边布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这里大多数建筑的历史都能追溯到中世纪,至今十分完好。拉穆人吸收着外来的一切,异域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拉穆古城。谢赫艾哈迈德·巴达维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古城,到他已经是第十代了。

历史

作为肯尼亚最古老的居住城镇,拉穆有一个丰富而灿烂的历史。这个镇是从索马里到莫桑比克这些斯瓦西里最原始的殖民地中之一。从狂暴的葡萄牙入侵到后来17世纪的阿曼统治,它一直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直到20世纪初拉穆的经济一直是以奴隶为基础。当1907年奴隶制取消以后,这个岛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直到最近随着游客的进入才使它的经济获得了新生。
地处离岛的拉穆,是史瓦希第文化的重镇,史瓦希第(Swahile)是阿拉伯文的“海岸”一意,史瓦希第语结合班图语和阿拉伯语,通用于东部非洲,北至坦尚尼亚,南至莫桑比克,以及东部非洲沿海一带,也是肯尼亚的国定语言。
拉穆推估约建于公元12世纪,由当地班图人和外来的商人合力打造,商人有的来自阿拉伯半岛,有的来自波斯湾和远东地区。这个新兴城镇担任起内陆和海运的中间人角色,对外输出象牙、木材,对内运进衣服、陶瓷、香料等工业制品,很快地在13世纪时于东非海岸的独立成邦中窜起。
建镇初期是从一个个石造小小区开始,包括议会和周五清真寺,皆在目前拉穆的北方,该区的西方为原市场所在,随后才发展至南方,即现今港口的北方,现在的拉穆规模则是在18世纪打下,迄今没有更动过。
1506年,葡萄牙入侵拉穆,拿下海运的主导权,并压抑拉穆的海岸贸易地位,小镇荣景不再。1585、1588年,拉穆等海岸城镇遭受土耳其的入侵,引发一连串的反抗行动,但被葡萄牙所镇压。一直到1652年,阿曼的回教君主协助拉穆扺抗葡萄牙政权,终在1698年获得独立,成立共和政权,由Yumbe长老议会统治,开启拉穆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黄金时期,象牙、犀牛角、河马獠牙、鱼翅等贸易格外热络,拉穆经济日益富裕,兴建了许多拉穆式的回教型建筑。建筑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的建材,不但不怕潮湿的气候,吸收水气之后,反倒变得更坚固,而能留存至今。
在19世纪60和70年代,这个远离肯尼亚海岸的白色的岛镇被称作是非洲的加德满都,是挑运工和其他陆地游客在几个月的风尘仆仆的跋涉后寻找慰藉的目的地。它的名气不可避免地传播开来,现在,旅游业代替了帆船制造业和农业,成为岛上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与它的沿着海岸线往南的相对来说更发达一些的邻居相比,拉穆还一直保持着过去的风格。
这个镇建立时间至少是14世纪,甚至更早。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在肯尼亚于20世纪60年代获得独立之前,这个岛及其周围的群岛从葡萄牙人手中移到阿曼人手中,最后受英国人统治。在19世纪阿曼统治时期,这个岛处于繁荣时期,因为盛产象牙、红树林木材和从内部驶往中东的奴隶而成为贸易中心。人丁兴旺,这个岛成为东非海岸的斯瓦西里和阿拉伯艺术中心,也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中心。

特色

概况
拉穆有许许多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它的房屋及营造物的建筑尤其独特。绝大多数建筑物都可以追溯到18世纪或之前,建筑材料取源于当地,包括墙壁用的珊瑚石,支撑木门用的红树林柱子,以及雕刻复杂的百叶窗。村落,拉穆堡垒,斯瓦西里住宅博物馆和驴子避难所都是值得每个旅客参观的地方。

外貌变化极小
拉穆看起来像是一个在几乎停滞不前的地方。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它的物理外貌及特征变化很小。狭窄曲折的街道只能供步行者或者是驴子来往。人口几乎全是伊斯兰教徒。男人们仍然穿着长袍,女人像其他伊斯兰教徒一样用黑边布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拉穆因为它的异国情调、偏僻和沉寂而出名。它成为嬉皮士和其他非英国国教徒的精神中心,他们被它的不受外界干扰的传统文化所吸引。有些人认为拉穆的出名以及旅游的增长终究会破坏这个斯瓦西里殖民地独一无二的价值体系与文明。然而又有些人认为,没有旅游业拉穆会受到损失而变得萧条。

建筑特色
拉穆建筑的三大特征,为繁复雕花的木门、门前的玄关,和内藏的中庭,其中门前玄关,相当于大门往后退出一个空间,多砌出两条与门垂直的石椅,这一点是顾及回教妇女不得抛头露面,为让外人造访留在门外谈事而建。
今天的拉穆镇虽小——从这头走到另一头仅需要40分钟——但是,鼎盛时期的痕迹仍然很明显,尽管常常遭到破坏。许多19世纪的大官邸仍然存在;使房屋变的雅致的新雕刻门、复杂的珊瑚制品以及硬木家具在这个岛上仍然能找到。长久以来,拉穆的商人们漂洋过海到达波斯湾甚至远至葡萄牙,他们不但带回了异国的商品,更带回了异域的文化。经过了与本土文化逐步的磨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拉穆当地班图人独特的语言与生活方式。传自波斯湾的铜制造型大门,以及独特的古老珊瑚建筑都是拉穆文化的骄傲。

文化

19世纪末蒙巴萨取代拉穆的贸易地位,1890年皇家东印度公司接管海岸省份,沿着港边盖了不少房子,与回教领袖共同管理拉穆,1963年随着肯尼亚独立,拉穆也正式回到非洲的怀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众多旅客的眼光。
拉穆古城是最能代表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历史的遗迹。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就在这里建立集镇,同时带来伊斯兰文化,至今岛上还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公元10世纪,拉穆古城的大规模兴建正式开始。外来伊斯兰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了斯瓦希里文化,与英语同为肯尼亚官方语言的斯瓦希里语也在这里诞生。今天,斯瓦希里文化已经成为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的主流文化。
21世纪的拉穆,跟300多年前并没有太大差别,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彷佛让不断前进的时代也遗忘了它……石造城镇、雕花木门,蒙面的非洲妇女、戴着圆帽的黑人男子、穿着长袍的小孩、载着货物的驴子,皆在狭窄的巷弄里钻进钻出,一天五次的回教吟唱祈祷,清朗地在小巷里回绕,来这里旅游,很自然地就会跟着放慢速度,回到过去。

世遗评价

遴选理由:
标准(ii):拉穆的建筑和城市结构生动地体现了来自于欧洲、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的几百年来的文化影响,利用了传统的斯瓦西里技术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
标准(iv):港口都市东非海岸的繁荣与衰退以及班图、阿拉伯、波斯、印地安和欧洲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与经济的逐步发展,而拉穆古城是其最突出的体现;
标准(vi):拉穆的重要的贸易角色及其对学者和教师的吸引力使它在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宗教功能。继续保持着伊斯兰和斯瓦西里文化教育中心地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拉穆古城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这个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搭建而成,以简朴的结构为特色,内部庭院、阳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门更为其增色很多。从19世纪开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节日活动在这里举行,这里已经成为伊斯兰和斯瓦西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与中国的往来

拉穆古城建于公元14世纪之前,在19世纪,这个岛及其周围的群岛从葡萄牙人手中移到阿曼人手中,最后受英国人统治。在阿曼统治时期,拉穆岛处于繁荣时期,因为盛产象牙、红树林木材和从内部运往中东的奴隶而成为贸易中心。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纺织品、交椅,甚至手动面条机。当地渔民多次从拉穆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表明这些东西必定来自中国。
据史料记载,1415年,非洲麻林国(即现在的肯尼亚的马林迪)曾把一只长颈鹿送给印度国王,由印度国王转送给中国皇帝。随后,明朝郑和船队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这是中国人到达东非的最早纪录。而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
后来,郑和船队把第一批长颈鹿带回了中国,顿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中国人把长颈鹿称作麒麟。可是有条船却在拉穆群岛海域迷航沉没了,船上的水手游到Shanga海滩上了岸,并和当地人通婚,后迁至西雨村,繁衍至今。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或直接物证,但Shanga人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世代相传的家训。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