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 2.央视影像馆(全频道) 3.央视探索类纪录片 4.央视自然类纪录片 5.央视国际频道纪录片 6.央视综合频道纪录片 7.世界风光旅游纪录片
8.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 9.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 10.美国历史频道纪录片 11.英国BBC文史纪录片 12.英国BBC自然纪录片 13.外国MKV超清纪录片 14.北京BTV纪实片
15.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 16.中国视屏网纪录片 17.中外战争纪录片专辑 18.中外工程纪录片专辑 19.二次世界大战电影集 20、奥斯卡获奖电影集 21.欧美电影名星集
22.战争&历史电影集 23.央视佳片有约 24.中国古代电视剧集萃 25、中国现代电视剧集萃 26.欧洲电视剧排行榜 27.美国高分电视分类集 28.美国电视剧排行榜
29.国英双语电影-单集 30.国英双语电影-合集 31.日本HNK及韩国纪录片 32.动画电影少儿视屏集 33.凤凰卫视及港台纪录片 34.绝美风景音乐风光片 35.第一视角周游世界各地
36.欧美纪录片大全(增补辑) 37.世界遗产名录视频大全 38.中国4A-5A级景区视频 39.欧美高分纪录电影集 下载经典视频库视频清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旅游景区 > 宁夏5A-4A旅游景区

992 国家4A级风景区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固原须弥山石窟.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多彩固原.神秘须弥山_标清.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宁夏游之十----须弥山石窟_超清.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游览须弥山_超清.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纪录片《须弥山石窟》获奖.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须弥山石窟 宁夏固原 2017_超清.mp4
992.国家4A级风景区 须弥山石窟和大佛_超清.mp4

 

992 国家4A级风景区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简介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
须弥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须弥山石窟 外文名称 Xumishan Grottoes
地理位置 宁夏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07:00-19: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 门票价格 60元
著名景点 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
荣 誉 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开凿年代北魏
景点性质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洞窟 162座

历史由来
须弥山,原本是指印度传说中佛教的名山。相传此山非常高,山顶为释帝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铁围山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 [3]
梵名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梵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开创时期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至499年)。
十六国前秦、北朝时期,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期。
北魏,是须弥山石窟的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洞窟集中分布在子孙宫区,以第14、24窟为代表。
北周,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史上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洞窟主要集中在圆光寺、相国寺、子孙宫和松树洼等区,以第45、46、48、51窟为代表。
隋朝,是须弥山石窟的再度发展期。隋代开凿的3个洞窟主要集中在相国寺区,窟的形制有方形和中心柱窟两类。在窟龛形制和造像上,基本上继承了北周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丰满圆润、作风写实的新风格,处于向初唐过渡的阶段。
唐朝,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
宋朝,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的险要关隘。须弥山地处北上大漠,西出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金朝,虽然统治短暂,却对景云寺有过大规模的修建,而且管理也很规范。
明朝,是须弥山石窟夕阳返照时期。明代正统八年(1443),景云寺僧绰吉汪速在旧寺基上重建佛殿廊庑,之后上奏英宗皇帝,乞望敕赐寺匾。英宗允应,遂题“圆光寺”匾。
清朝,“须弥松涛”已成为固原八景之一。康熙三十七年《重修须弥山禅院碑记》记载这次修复过程,仍是寺院建筑,与石窟已无缘。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使窟室受到了严重破坏。
1958年12月,固原地区在此修建寺口子水库,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工人白天到须弥山伐木,晚上到石窟中生火取暖。致使“须弥松涛”毁于一旦,洞窟内许多造像也变成了“黑面佛像”,令人扼腕叹息。
196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须弥山石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须弥山石窟”正式定名。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6日,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为“2008年全球百大濒危文明遗址”之一。
2007年12月20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文物将得到维修保护。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下达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投资350万元开展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2011年4月13日至5月10日,宁夏第七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在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景区举行。 [10]
2011年6月,宁夏须弥山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地理环境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坐落在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地处东经106°,北纬36°,海拔1800米。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

须弥山石窟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编辑
须弥山石窟地处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征。

地质地貌
须弥山石窟是一座地质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岩山群,包括红色地层形成、造山抬升和外动力刻蚀。

分布状况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孙官区的崖面上,从现存的造像窟来看,窟室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较大,居中端坐;菩萨矮小,侍立两旁。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须弥山开凿最早的第十四窟,这里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绘的,除一个龛内为释迦多宝佛外,其余的龛内都是一尊佛像,没有旁侍菩萨。
纵观这些造像,造法古朴,面形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与三十二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但这里已是“标准的”一佛二菩萨。其造型特点,脸形清癯,体型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与十四窟大不相同。
据中国著名学者潘梦阳先生撰文介绍,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夹领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太和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规模之大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

主要景点

须弥山博物馆
须弥山博物馆,建筑面积5558平方米,陈展面积4500平方米。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现有50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和历代的壁画、题记。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旺盛1500多年。

须弥松涛
须弥松涛,须弥山本来还有一景,那就是“须弥松涛”。据闻风起处,低回时如浅呤低唱,高亢处如千军万马。在许多年前,须弥山本来林木繁茂,“苍松挺拔,桃李郁然”,后来因被大量砍伐,如今松柏寥落,松涛之声日趋渺然。
须弥松涛,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菩提树
菩提树,是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叶革质,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狭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子孙洞
子孙洞,是人们求子孙的地方,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将云霄、碧霄和琼霄三姐妹分封为送子娘娘,她们掌管着每年送子的男女比例和送子方式,送子方式有麒麟送子、老虎送子、仙鹤送子和梅鹿送子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须弥山庙会,来这里求子的人络绎不绝。

石窟特色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最大的石窟群,是六盘山旅游区的旅游景点。其自然风貌和文化资源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在宁夏境内堪称一绝,在全国石窟造像中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游览价值。
须弥山石窟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岁月的风雨剥蚀了石窟的外表,却增加了石窟文化艺术的年轮。

传说中的世界中心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在佛教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200个地球摞起来那么高。而且须弥山有日月环绕,山顶为释帝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敦煌、云冈等石窟的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天上的景观和仙境。
宁夏须弥山之名源自何处?从早期的石窟壁画来看,须弥山一名由来已久,基本是伴随着佛教东传,即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石窟的开凿、佛本生故事及石窟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须弥山石窟如同佛教神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石窟开凿由西向东,沿丝绸之路展开,如明珠一样星罗棋布,却为何将“须弥山”之名冠在固原?研究佛教文化的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已是盛名远扬,只有以佛教圣山命名,才能使须弥山石窟更有影响,更具吸引力。
据史料记载,宋代已有须弥寨,须弥寨应该是因了须弥山而来的。因此,须弥山之名最晚也当始于唐代,相对确凿的年代应在须弥山大佛开凿之后。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记《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了。

古代军事要塞
须弥山处在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还是经济交流的中心。
须弥山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石门关所在地。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唐朝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由长安到西域最短路径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还是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宋和西夏的边境交叉之地。

历史沿革的记载者
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当时,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就是在那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融汇,另一方面是源于北魏时期统治阶层的信仰及其崇佛浓郁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对原州(今固原)的着意经营,使得固原在唐代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丁明夷从事石窟研究近50载,他认为石窟艺术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书”:“比如说须弥山石窟的造像中,北周时期的人物造像非常有代表性,如果有人拿北周时期的古董去做鉴定,其实就可以以须弥山石窟北周时期的人物像进行比照。”
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造像手法的过渡带
须弥山石窟开凿时间早,佛造像采用石刻手法雕造。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石刻造像艺术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须弥山完成的,它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石窟造像有雕塑和开凿两种形式和类型。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造像为泥塑,敦煌莫高窟为泥塑彩绘,炳灵寺造像大多为彩塑或者石胎泥塑,麦积山石窟仍是以石胎彩绘为主。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均变成石刻雕凿,须弥山正好处在石窟造像泥塑与石刻的过渡带上。
除了造像手法,须弥山石窟中还有很多时代特色鲜明的造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常被称为第5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所开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柔美感。该大佛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第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